为民,俾归凤阳守先茔,用顿挫之,庶几将来不坠其家。”②
在这里,明成祖仍然借用徐达的权威作为立论的根基,而“故令读书以广闻见”这句话,又一次吐露出自己的用心。应该说,明成祖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仁宗即位后徐钦主动来朝,仁宗也顺水推舟恢复了他的爵位。不久后徐钦去世,“上悼惜之,赐祭赙赠,命有司具棺敛,给驿舟,归其丧。”③双方的关系进一步缓和。而在此后,明仁宗与明宣宗延续了明成祖的政策:
命故魏国公徐钦子长孙袭封魏国公,赐名显宗……命魏国公徐显宗从学国子监,令太子少傅杨荣送之入监,曰:“尔往谕司业: 比开国元勋之后,欲其家与国同义,其子孙必能奉法循理,务孝与忠,乃克保之。显宗孤子,其加意教训,使长成有立,不失禄位,庶称国家待功臣之道。”遂赐司业贝泰钞币④。
命行在吏部尚书蹇义择文学儒者,往教魏国公徐显宗义。言有教谕阎颜,考绩当升府教授,可用往教。上曰:“勋戚家有教官,此祖宗所定……中山王开国元勋,其家尤须择老成有文学者。皇考在御,惓惓督魏国公学,其令颜日与讲论,俾知仁义忠孝之道。”⑤
从“显宗”这个赐名来看,仁宗仍然在借助徐达的权威。而与明成祖在读书受教上的倡导性行为相比,仁宗和宣宗在这个问题上就更为主动。前者将徐显宗送去了国子监,并让杨荣督导,而后者命令蹇义为徐显宗选拔老师。以杨荣和蹇义的地位,可见宣宗对此事的重视。而宣宗的一席话,则无疑将自己与父皇这样做的目的吐露无遗,这与明成祖的用心可谓是一脉相承。
三代君主的努力最终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正统初年,“遣公、侯、驸马、伯、侍郎、都御史、通政使、给事中等官,魏国公徐显宗等二十七人祭告祖陵、皇陵、孝陵及晋恭王历代帝王陵寝,并先师孔子、岳、镇、海、渎等神。”⑥这是在靖难之役后,魏国公第一次被派去代表国家从事礼仪活动,而且恰逢新皇帝登基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这无疑传达了这样的讯息: 新政权已经确信魏国公嫡脉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双方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三、从拉拢到打压: 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例
曹国公李景隆对待明成祖的态度前后不一。建文帝即位后不久,延续了明太祖对李景隆的恩宠,不仅“加秩禄有差”⑦,还曾亲笔写下“体尔祖祢,忠孝不忘”相赐⑧。而李景隆也曾在削藩运动中为建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并在靖难之役中统兵出征。但是由于李景隆指挥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