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丽丝·梅休悄悄问身边的许蕊雅道:“张,他一直如此吗?”
许蕊雅一笑,点头道:“我想他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呢?你看,这不是还给了兰帕姆先生一个体面的收场吗?”
老太太闻言一阵恍惚。大卫·米勒之前就已经见识过一些张潮的媒体“攻防战”,等于打过预防针了,不过此刻看到张潮的实际操作,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美国,像刘易斯·兰帕姆这样能为大型杂志写专栏的记者、自由撰稿人,是何等的骄傲。
用各种刺激性问题挖坑让名人跳,甚至直接进行挑衅式提问,然后在专栏中居高临下地进行点评,往往是他们赢得读者的手段。
尤其像这种没有现场直播的新书发布会,虽然有一堆记者,但是各家的角度各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个充满分歧的信息黑箱,对作者发言的转述、评价,完全取决于评述者的立场和操守了。
能让他们捏着鼻子,把已经问出口的问题改个口径,不啻太阳从西边出来。
只有刘易斯·兰帕姆有苦难言。从张潮反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哈珀杂志》的宗旨)开始,就在暗地里把他往《哈珀杂志》与普通读者的对立面推。
张潮的那一番“鼓动”说服力很强吗?确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但是结合他的亚裔身份,和最近的「Me Too!」运动,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仿佛真成了一个来自东方的、公道的、为弱势族群发声的布道者。
何况大家需要的其实不是张潮这个人说的话有多么“正确”,而是要一个可以引发“抗议”的抓手。
就好像张潮在上一世见识过的“佛洛伊德事件”——那位高喊“I can't breathe”的哥们,即使事后被证明是个一身案底、充满威胁的人物,但也不影响当时人们把他当做“抓手”。
更让刘易斯·兰帕姆感到绝望的是,自己原本故意在张潮的“必经之路”上挖了两个坑,以为张潮无论如何都要踩一个,结果张潮的反应是什么?
他直接原地停下脚步,拿出铲子,把这两个坑直接挖得又大又深,足以把自己这个始作俑者,还有好多今天提问的记者都埋进去。
张潮是个异国作家,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
刘易斯·兰帕姆和其他记者们呢?则要面对无数读者的怒火和铺天盖地的舆论争议,说不定连饭碗都要丢掉。
这就是他要选择“解释一下”的原因——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