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涅槃,所以你对佛像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大乘佛法是强调菩萨有法身,就是虽然你面对佛像,但是你跟他讲什么话,佛菩萨知道,他也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没有随顺的补特伽罗之前,菩萨在这种因缘之下,也开许在佛前自誓的防护。
但是这个地方的重点,我们要说出重点,忏悔的重点在于断除相续心,就是你内心当中要下定决心「你决定不再犯」,不管你是对一个补特伽罗、或者佛前,他能够除罪的根源在于断除恶念的相续,就是「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这是能够灭罪的根源。
甲三、结劝应修
复次,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呾理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如是所犯的四重四十三轻当中,这些菩萨的戒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佛陀在彼彼,就是在众多的大乘经典当中随机散说的,就是这些的戒法不是一部经典的,是佛陀在很多很多的经典上分散宣说,慈悲的弥勒菩萨本论的作者,在很多的经论当中,把这些菩萨有关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他根据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这三科,把它结集起来,就是这个地方的「菩萨藏摩呾理迦」,就是论藏,就是说《瑜伽师地论》的这个〈戒品〉,是弥勒菩萨依佛陀大乘经典当中综集而成的,就是菩萨有关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把它综集而成。
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精神体会去汇集,只有大慈悲大智慧的弥勒菩萨做得到。所以「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所以我们今天受了菩萨戒以后,得到菩萨的戒法,应该生起尊重感恩之心、生起好乐恭敬之心,如法来修学。看最后一科:
肆、结示劝修
(一)甚深见
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我们把它念一遍: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梵网经》─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要生起信心。什么是大乘佛法因缘的根本思想呢?「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佛法的观照有二谛: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观察,众生是惑业苦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诸佛是法身般若解脱,有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叫做世俗谛,这个叫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地方的甚深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