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因为三宝的安立有更重要的功能,祂要令正法久住,祂不能让众生起讥嫌,祂要维持僧团的清誉,清净的名誉,所以佛陀的用心良苦,因为整个正法的住世来自于如法和合僧团的住持,祂不能因为一二个人的开缘,而破坏整个僧团的章法次序。
所以业道罪就是业果的罪,你忏悔一定能够灭除业果的罪,但是不一定能够灭除制教的罪,制教罪有制教的忏法。所以你要是受了戒,你二个忏悔方法都必须要去遵守,一个是化教的业果罪、一个是制教的忏法都需要。
问:请法师慈悲,简别南山圆教宗的戒体跟《梵网经菩萨戒》的戒体的差别?
答:菩萨的戒体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有浅深二种的差别。我们今天研究的是《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的戒体是约着阿赖耶识的善种子来安立的,他的方向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阿赖耶识、是一个迷惑的众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在整个迷惑当中,先栽培一个无漏的善种子、一个清净的愿力,再由这个愿力表现出持戒的行为,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行为,这个行为再熏习你的清净愿力,如是展转能净妄源。
《瑜伽菩萨戒》修行的概念是这样:我现在是生死凡夫,但是没关系,我好好的发愿、好好的奉持菩萨戒法,总有一天我可以清净我心中的妄想而成就佛道,这个就是《瑜伽菩萨戒》的戒体,所谓的阿赖耶识的善种子。《梵网经》的戒体不是这个看法,他的菩提心一开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说我内心当中没有所谓阿赖耶不阿赖耶,把阿赖耶识拨开来。
所以《唯识三十颂》说:「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所以《梵网经菩萨戒》的戒体是看得更深,把阿赖耶识这个因缘所生法拨开来,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一个如的境界现前。
这个时候你以你这一念的清净心跟诸佛相同的清净心去发菩提心,这个时候你一开始就相信你就是佛、名字即佛,你是从清净心出发,所以《梵网经》的戒体是「本源自性清净」,它不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来思考: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要请一个工人,有二个人来应征,这二个人都可以继承大富长者的阶位。第一个人一开始就相信「我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我是一时的迷失而已」,他在工作的时候,他就深信「他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第二人不知道自己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他认为「我不是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