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的现起,依止惭愧心的缘故,这一条戒是列入开缘的情况。
这个是讲到「贪求名利戒」。名利,名利这一条戒对我们菩萨来说很重要。我们如果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或者刚出家,对名利可能没什么感觉,因为你们的心……。
我自己作僧教育做了十几年,我发觉一个刚出家的人是什么样的相貌?刚出家的人,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对治心中的烦恼(呵──),已经没有多余的精神体力,因为他跟烦恼搏斗完已经是精疲力尽,二个人打成平手。刚出家的人,你看他的相貌就是苦苦恼恼的、心有千千结;但是我们不要笑他,他有希望。
你看那些世间人活得很快乐,他没什么希望,他那个快乐都是表相的,他心中的烦恼都没有对治,他随时会痛苦的,风一吹来就痛苦了,所以那种没有对治力的快乐那个是不坚固的。
所以一个刚开始的人谈不上名利,因为他没有什么资粮,谁也不甩他的;但是当一个人慢慢烦恼淡薄了,他内心当中「三宝」那个「宝」不可思议,僧宝的境界,他每天不断的礼拜、赞叹、供养,一天一天、五年过去、十年过去的时候,他生命会不一样,出家人跟在家人又不一样,他的资粮广大,很自然就会有一些名闻利养的境界出现,很自然,而这个时候是另一层考验。
就是说他第一场战争打胜了,把内心烦恼调下来了,没有断,但是调伏住了;第二个就是面对这些名闻利养的境界,怎么冲过去,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个生命每一个时段都有他相对的障碍,所以成佛之道你要有心理准备,这是长期抗战,除非你成佛,否则不可能有休息的一天,你每一个生命的点都有他新的考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个问题:这个名利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修因缘观。
我们如果不修因缘观很容易会堕入我爱执:他是冲着我来的,他为什么恭敬他不恭敬我?这个名闻利养财富都是冲着我来的。你这样的一种错误思考,你就被它心随境转。其实我们所说的这个「我」是不可得,我们一个人会有名闻利养,是因为你有善业力,有善业力的关系。
在《大乘庄严经论》上讲一个譬喻 说:师子跟野狗的差别,「师子为箭所射,观其来处」,猎人拿这个箭去射师子,师子先装死看看谁射我,牠用牠最后的体力奋力一搏,把射牠的人咬死,师子是有智慧,知道因缘观。愚痴的狗「为石所击,追石而咬」,就是这只狗牠被石头打了以后,牠说「你这个石头怎么打我」,就咬这个石头、追这个石头,牠不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