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声闻等地,而退失大乘的功德。这种观念,在圣言量里面大乘的教典是多所宣说,就是所有的功德要以菩提心做根本。
「即以正理亦善成立」,其实如果我们不依止圣言量,我们从大乘的因缘观也可以观察出来。也就是说,佛法强调因缘观,你栽培什么因,你自然成就什么果;你今天用苹果的种子,不管你用再好的肥料,它也只能够成就苹果,不能变成葡萄:因为你的种性如此,如是因招感如是果,这是一个等流性。假设我们退失了菩提心,纵然你修天大的善法,你也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最后我们作一个总结: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
所以我们判定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关键点在于「唯发此心安立」,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的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假设这个人他以后退出了大乘菩萨的阶位,也是因为他离开了菩提心而安立他退出了大乘:关键点在于菩提心之有无,而不在于一个人的善业、罪业。这个地方是讲到根本的问题。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诸法无性,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或者你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你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这样子判断是对的;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趋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决定一个方向。诸法无性,我们创造一个善业以后,这个善业的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就给与这个善业一个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就是因地是有漏,自然是招感有漏的果报。
所以我们可以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修习很多的善业。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但是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盖寺庙、修习种种的布施、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还奉持八关斋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