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就是密教大乘。显教的意思是说,在整个修学当中,显教它的义理观念,它所观的实相道理是明白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说佛陀在诠释无常,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梦幻泡影来解释一切法的无常、来解释一切法的自性空。这种道理,我们从文字上的闻思修,就能够把文字上的义理转成我们心中的智慧。所以显教大乘强调的是一种修止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密教大乘强调持咒、三昧加持,就是身业结手印、口业持本尊咒、意业观想本尊,三业、三密加持。持咒当然就不能明白道理,它是密诠实相,但是我们在修学三密加持的时候,它就能够慢慢的引导我们趣入实相,这个密咒它是从秘密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悟入实相的道理。
显教不是,显教是从一种明白的观念当中思惟而悟入实相。这两个都是一个可以选择修行的法门。「除此更无所余大乘」,就是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大方向是显教跟密教。「于此大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在这个当中,我们可以随顺我们的根机去选择我们所要修的法门,这两个都可以入大乘之门,而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入门唯菩提心」,不管你修大乘的止观、或者修密宗里面的持咒,你一定要依止菩提心,这是我们进入大乘之门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不依止菩提心,不管你修止观修得再好、咒持得再好,只能够当做是一种善业,善业的力量不能使令你成佛,它会引导你在三界得一个杂染的安乐果报,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显教、密教都要依止菩提心,它是一个根本。这是一个总说,再看第二段的别明:
若于相续,何时生起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这一段是把菩提心的内涵再详细的说明:
假设在相续,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何时生起菩提心,其实我们即使还没有生起其它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能够安立为大乘人,因为你已经成就大乘种性了,虽然你所有的功德没有具足。就像印光大师说的: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一个王子在王族的地方出生,你对国家没有贡献,但是你毕竟是王种,你迟早要继承王位的。
「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声闻等地,退失大乘。」你什么时候对无上菩提、对度化众生不再生有好乐之心,这样子的心情退失以后,纵然你通达空性的功德,你的生命顶多只能够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