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说,你的作品普遍都有一个风格,既保证了商业性,又保证了一定的主旋律和宣传属性,属于成功结合了这几个方面的典范,我们就想请你来讲一讲,如何在合理的审核范围内,更好的创作这些影视作品。”
“!!!”
这话,听的张秦川眉头一跳,感情是让他讲怎么在合理范围内拍戏?
这还咋讲?
你有电影局的关系,你也可以做到啊!
张秦川这种东西,没有啥可复制性啊,除非中心这边给每一部剧都开绿灯。
咦?
不对。
想到这儿,张秦川突然想到,能接受中心指派任务的单位,本身这些剧集就享有某些特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还出幺蛾子。
那这就不是尺度的问题了,这是人的问题!
表面上接了任务,暗地里自己再瞎叽霸搞,最后搞得啥也不是,这种现象,在影视圈也常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每个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掺杂点自己的私货。
要是这些作品是他们自己拉资金,自己写的剧本,那在这种作品里掺杂点私货,那还情有可原。
但如果这个作品性质变成了上面提供资金,提供题材,在这种作品里如果加入了一点不合时宜的私货,那
那就是狗屎了!
别以为每个导演都很聪明,这年头很多在国内有钱有名的人,还能相信空调开26度最环保,岛国厕所马桶里的水能直接喝呢。
在文艺圈,发生啥事都不奇怪,有的是脑子不清醒的人
张秦川紧皱着眉头,也学着刘主任的样子,食指敲在桌子上。
这下子,问题回到人身上了,每个导演都属于专业人士。
这东西中心用的到他们的时候,该用也得用,至于最后拍出来的成品,这里面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所以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和经验,中心最后就搞成了这种大撒网,挑精品的做派。
如今他们指望张秦川来上几节课,能把这些影视公司教好,把这些导演教好,那
多少有点不现实。
除非他们自己培养导演,自己亲自下场。
中心有自己的导演,但数量不多,让他们自己搞,一年一两部作品就顶天了,至于质量嘛
影视创作这种东西,如果管的太严、太教条化还能要求什么质量?
这事儿就无解,想质量好,就得去外面找这些非体制内的导演,而非体制内的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