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这个色心二法是对立的,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怎么能够说兼带两者呢?所以兼带二者的中,基本上是不存在。
第二个、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说我这个心识啊,感受跟想像,是离开了这个根,也离开了尘,它也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非知不知,它非知非不知。它也不是有明了性的知,它也不是没有明了性的色法。那它到底是什么?那这个就不存在了,即无体性,有一个东西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那它到底是什么相状?讲不出来了。所以: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这个中间的心识是不存在的。
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们的一个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哦。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没有体性是讲它的体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它的作用的。
过去埔里有一位居士:这个居士,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三宝弟子。他是公务人员,存了一点钱,就去供养埔里某一间道场的大殿。这个大殿盖得很庄严,我去看过。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是完全破坏了。破坏以后他非常沮丧,他说:师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没错。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后悔的心破坏了。
你的功德怎么会被九二一破坏呢?所以这个众生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是根、尘接触,我的心缘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结合,我的心就在那里,这是众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随境转,他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你心境碰撞的时候,你造成那个善业、那个业力已经成熟了,已经成就了,大殿破坏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认为这个大殿是我盖的,结果破坏的时候,糟糕了,因为他心住在大殿,结果大殿一变化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布施,他的布施度,他盖了这么多的七宝塔,现在有哪一个存在吗?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布施度是圆满呢?因为他的布施是安住在内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们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样。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盖一个大殿,这个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你这个是心有所住,你看我们平常就是心到处攀缘,到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收不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