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今大享已成,议奉皇孝配。将当举事之期,先用荐上鸿号。尊文皇帝庙号为成祖,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以十一日行礼。导皇孝庙号为睿宗,谥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同日异时行礼。—《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六》
严嵩剧照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朱棣的庙号之所以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没位置了,不改庙号就要被迁祧。实际上朱棣即使一直是“太宗”,他在太庙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而明世宗之所以这么干,表面原因是为了自己老爹得以称宗祔庙。根本原因在于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作为一个由旁支入继的皇帝,明世宗非常在意自身的正统性。他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还有一层隐秘的含义是要提醒大家,这位文皇帝也是旁支入继大统。
既然建文帝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什么朱棣还是逃过抓捕,并最终起兵成功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靖难之役背后的“谍战”。
一、尾大不掉的藩王
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草根出身的他能登上帝位,背后的付出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这种出身的皇帝往往最担心的就是别人来抢他的皇位,如同“寇可往,吾亦可往”,既然草根朱元璋能当皇帝,为什么别人不行?没有“正统性”就是朱家最大的先天劣势。
因此,朱元璋设计的大明帝国必须是“家族企业”,朱家必须持有绝对多的“股份”,这样任何外姓世家才不能觊觎皇位。
怎么才能让老朱家“一家独大”呢?
朱元璋的解决方案便是“杀功臣”、“设藩王”。
前者是避免新皇帝威望不足反被大臣架空,后者则是为了在权臣已经架空皇帝后,由藩王“清君侧”。所以朱元璋又恢复了“藩王”掌兵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晋朝尤为严重,思路与晋武帝司马炎基本类似。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在这种制度下,朱元璋大封子嗣为王,前后共封了25个藩王,24个都是他的亲儿子。这些藩王中,秦、晋、燕、宁、代、谷、辽7位藩王都在北方,构成了大明帝国的东北防线,每个藩王辖下三个护卫军,每个护卫军从3000-1.9万不等,其中燕王朱棣、宁王朱权都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主,而且宁王的“朵颜三卫”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