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伯邑考、周武王已经去世,老三管叔、老五蔡叔、老八霍叔造反,因此卫康叔之前只有四哥周公旦、六哥曹叔、七哥郕叔。曹叔与郕叔没有参与平叛,注定成不了“孟侯”,但周公排行老四,在平定叛乱中功劳最大,因此鲁国理应称为“孟侯”才对。可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周公已经称王,所以不将周公与鲁国计算在内,于是卫康叔才成为“孟侯”。
其次,《尚书·金縢》记载:“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武王去世后,“三监”散布流言说周公可能对年幼的成王不利,于是周公旦向姜子牙、召公奭解释:如果“我之弗辟”,将没办法向先王解释。
问题在于,其中的“辟”到底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辟,法也”,意思就为“如果我不惩罚三监”,但还有一个更为常见的意思是“君主”,意思就是“如果我不称王”。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对姬诵)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如果“辟”为“法”之意的话,这句话就说不通,但如果是“君主”之意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将恢复你的君主身份”。
第三,《荀子·儒效》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
荀子说得非常清楚,即因为担忧诸侯反叛,于是周公旦把周成王藏匿了起来,然后自己继承了周武王的王位。之后,周公旦心安理得地履行天子之职,处理各种天子政务。
通过上述记载来看,周公的确已经称王,但如果周公称王的话,为何除了三监之外没有重臣反对?尤其是姜子牙,他是周成王姬诵的外公,女儿邑姜是周武王正妃,因此周公称王对他利益损害最大。事实上,周公不是篡夺称王,而是合法性的继承王位,是西周第二位帝王,所以姜子牙等人才没有反对。
《逸周书·度邑》记载:周武王对周公旦说:“乃今我兄弟相后.......”叔旦恐,泣涕其手。
武王克殷之后,由于殷商残余势力仍很强大,天下局势非常复杂,因此让周武王夜不能寐。周武王病重后,考虑到姬诵难以处理复杂且险峻的局面,为了姬周江山考虑,于是对周公说“兄弟相后”,也就是兄终弟及,传王位于周公。对此,周公旦“恐”,然后“泣涕其手”。
搞清楚周公旦称王的事实,就更能明白管叔等人为何要与武庚结盟造反了。
管叔排行老三,周公旦排行老四,按照兄终弟及的排序,怎么也应该轮到管叔,而不是周公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