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至傍晚,明军大胜,鞑靼自此数十年不敢犯边,史称“应州大捷”。
据现代史学考证多方资料,此战鞑靼伤亡近万,但《武宗实录》中却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这其中十六级“虏首”,其中之一还是朱厚照在战场上亲自砍下的......
毫无疑问,此段有关应州大战的史料是存疑的。
试想双方十万人的国战,连皇帝都亲自上阵短兵相接,可见战况多么激烈。史书上这点伤亡数据,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是仅有这点战果,“大捷”一说又从何谈起。
应州大战剧照
明武宗,被抹黑了。
记录史料是文官的职责,从这一点,就反映出当时武宗与文官集团矛盾有多么尖锐,也反映出嘉靖对文臣修史时抹黑堂兄呈默许的态度。
无论如何,经此一役,正德威望大涨,天下不说海晏河清,至少平安无事才对。
但是,仅仅两年后,正德十四年,大明腹心之地江西,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
正德是明代诸帝中,唯一遇到前后两次藩王造反的皇帝。
第一次正德五年的安化王叛乱,第二次就是宁王之乱,若说这其中没有什么内情,实难让人相信。尤其宁王之乱,起兵前不仅人尽皆知,起兵之后,各地不少官员还隐瞒不报,放任藩王作乱。
朱厚照对以上种种,应该是相当怀疑的。他也有反制措施,加强皇权,尤其是加强对军权的掌握,加大厂卫对大臣的监视。具体执行人选,便是江彬。
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德十二年宁王叛乱,被王守仁平息。
正德十四年,武宗欲南巡,群臣阻扰,一次廷杖146位官员,当场毙命11个,可见当时双方斗争的残酷。
这件大事史料上只是一笔带过。参照嘉靖朝大礼仪左顺门事件,廷杖134人打死16个,史书上则是大书特书。前后两次廷杖规模差不多,史书态度却是前抑后扬,是何原因?
正德一朝,看似是大臣苦口婆心百般规劝顽童皇帝,实则朝野上下动荡不安,皇帝与大臣势如水火,内中暗藏不知多少刀光剑影。
以上,是为当时背景。解读历史谜团,不能脱离事件发生时的时代特征,否则就很难从重重迷雾中,去找到最接近于真实情况的答案。
正德皇帝,很有可能是被谋杀的。
谋杀动机:换个听话的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