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路可逃,最终就死在这儿了。
南线的潜力比较高,但前期难走,要更加先苦后甜,想象空间比较大。
曹彰一开始也不了解当地情况,在拿下龟兹和轮台、疏勒后花了半年多打探消息,才渐渐摸清这些情况。
到了章武五年开春的时候,曹彰就把这个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希望属下跟他一条心,最好是选择走南路,继续西进求生。
曹彰把自己的决定,摊开了跟曹休、徐晃分析道:
“我已打探清楚道路,北线一路都是荒漠、草原,虽然相对易行,但难以藏匿,也无险可守,就算打到天山以西的大湖一带,逐水草而居,最终不过是又成为一个游牧蛮王,没有前途。将来刘备杀来,迟早还是灭亡。
南路虽然一开始艰险,但将来刘备想追击也难,孤派斥候搜索过了,那条翻越山口的道路极为险峻,易守难攻。我们过去的时候,当地还没有强敌,没有人会守。
可我们过去之后,就可以留精兵驻守,学中原的方式设置关卡,苦心经营。将来刘备如若追来,他岂能远隔万里、旷日持久耗费攻坚?到时候,他也就知难而退了。”
曹休和徐晃却不敢苟同,两人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
曹休率先道:“刘备欲得我曹家人首级之心甚坚,岂会为了一个关卡便放弃?更何况,我军士卒远离家乡已数年,远离数千里,军心涣散极为严重。
便是前两年给士卒们发女人,如今也已经不管用了,还是有很多人要回乡,最近逃兵也开始变多,我担心这些人会把西域的我军虚实情况告知刘备,到时候情况就更被动了。还不如走北路,道路易行,士兵也不至于畏惧,稍稍挪挪窝不至于冒出太多新的逃兵。”
徐晃也赞同曹休的看法,不过他的角度略有不同,只听他诚恳地分析道:“末将也已年老,实在经不起远征的劳顿,若是在草原上与胡人交战,勉强还能奋力一战,要翻越群山,却是力不从心。
何况,古人早就说过,绝境之中当狡兔三窟,大王为何将所有的赌注押在一条路上?既然只是求存,不如分兵各自尝试。不过,无论走哪条路之前,都要考虑好如何稳定士气。”
曹彰一想也对,士气低落、思乡的问题,必须好好解决,如果孤注一掷走南线,万一军心崩了就不好了。
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三四年的远征劳碌,让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不少问题,到了西域的新环境里,老是水土不服,他也生了好几次大病。他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