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到后面昏昏沉沉,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笔,后来改了一些,感谢大家的指正!)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或许未曾料到,这场自我革新的阵痛将绵延百年——中国文学始终在两道深渊间走钢丝:一面是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一面是古典传统的幽灵回响。」
「站在新文化运动百年门槛回望,中国文学始终在进行着艰难的双向突围:既要从《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的庞然阴影中夺回阐释权,又要避免在《全唐诗》《红楼梦》的辉煌遗产里画地为牢。这种突围不是非此即彼的文化站队,而是要建立起基于中国社会当代经验的叙事学。」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在对西方理论苦心孤诣地模仿,而在对本土经验的原生性转化。向前,抵抗住将《诗经》简化为文化符号的复古诱惑;向外,则要警惕把卡夫卡异化理论当作万能钥匙的学术投机。」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中国文学最富生命力的部分,永远生长在文化光谱的混合地带。”《明朝那些事儿》用当代口语激活正史档案;《三体》在科幻框架中重构东方宇宙观;《风起陇西》的历史叙事既非《三国演义》式的英雄史诗,也不是新历史主义的解构狂欢……」
「这种“非东非西”的创作姿态昭示着更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文化混血,更是新文学传统的孕育。中国文学的真正现代性,或许就藏在这些未被理论命名的灰色地带。」
「很多年后,尘埃落定之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所有关于东西方文学分歧的争论都是伪命题——中国文学其实不需要在自由女神像与紫禁城之间抉择——
它的未来在拥挤着无数普通人的清晨地铁上,在县城网吧杂乱无章的键盘敲击声里,在那些尚未被文学史收割的野生故事当中。这或许就是文学最动人的绝唱: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保持沉默的勇气;在文化焦虑的洪流里,坚守创造的尊严。」
“这……是张潮的‘参赛作文’?”一个记者看完以后,喃喃自语。
此刻是第二天的下午,正是颁奖的时候。站在展馆大厅里的,不只是评委和工作人员,还有400多名参赛的学生和20多名记者。
听说张潮也写了一篇「参赛作文」以后,所有人都很兴奋,不过普遍以为会是一篇“范文”,旨在鼓励参赛者。
没想到竟然是一篇近乎于檄文的「文学宣言」,全文回顾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中国文学的探索之路,既有“擦去黑板”的决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