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一代预警机夭折的最大原因,原本的科研人员,想尽办法,总算是解决了包括改装发动机、气动外形巨大变化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这个飞机的能扛着一个直径7米厚2米的天线罩在天上平稳飞行。
但是最终仿康努斯雷达羸弱的抗地面杂波性能,让这一切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仿康努斯的地面杂波处理能力有多差?”空军的同志问道。
这位同志想了想,回答道:“我们没有把这个雷达架到空中过,但是根据理论和经验估计,是在XXXX米以下就会失效。”
这个高达四位数的失效高度,让空军的同志瞬间就失去了兴趣,P-2V肆虐的日子还没过去多久呢,这个地面杂波问题让他们记忆犹新。
其实雷达的可靠“下视下射”能力,直到80年代都还是作为雷达上的一个高级功能而存在着,其麻烦程度可见一斑。
看着空军同志的脸,高振东举了举手:“各位同志,关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一些看法。”
听见他的话,不少人马上精神一振,这位同志从来都是有的放矢,他说有看法,那就说明应该是有一些办法的。
特别是防工委和空军的同志,高振东的“看法”对他们来说可太重要了。
见大家都看向自己,高振东道:“首先,我觉得哪怕是暂时不能处理地面杂波,雷达上天也不是没有意义,至少对于高空来袭的目标,我们就有了一种预警手段,一般来说,高空来的目标在现阶段威胁是很大、很常见的。”
空军的同志一听,觉得有道理,他们也这么考虑过,但是还是觉得不甘心,其他同志倒是觉得高振东这个先解决能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倒也可行。
“嗯,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反正低空的目标,地面雷达同样看不见,至少先把高空的控制住。”
“嗯,高空高速突防是现在的主要突防方式,能够解决这个,其实也是不错的。”
“但是随着地形雷达的普及,现在突防方式已经在向低空突防转变了。”
“对啊,我们的攻-5不就是低空突防嘛,甚至为此牺牲作战半径也在所不惜。”
见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高振东才补上了自己后半句话。
“再说了,其实地面杂波也不是完全没法处理。”
同志们一时间就炸开了,这个问题在国内别说现在,就往后10年20年,一样是没法解决的,甚至连理论上的思路都提不出来,更别说实际工程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