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三个地方关键点在下面这个「少希望住」,这一点是声闻戒跟菩萨戒最大的差异,从精神上来看就是有我没有希望。菩萨对生命是有希望的、有希望的,他有两个希望:第一个、他想上求佛道,他想要成就无上菩提的无量功德庄严;第二个、他对众生也有希望,他希望能够度化众生,这一点跟声闻人不同。声闻人的心情,对于众生是不是善根进步了、是不是变得比较好,声闻人认为他跟我都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声闻人跟菩萨种性的人对生命的看法有所不同。当然菩萨在初学的时候,也可能安住在少事少业,有可能,他必须要作一些自我调伏的功夫,但是他内心当中是有希望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佛陀在声闻戒当中,因为要符合声闻人以出离心为自体的心情,所安立「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的遮罪,使令声闻人能够不造作,能够专心专意的趋向偏空涅槃。在这一个部分的戒法,「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你不应该等同修学,等同修学就是犯戒。
癸二、释成其相
说明不共学的理由。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为什么在这一部分菩萨不等同声闻修学呢?因为声闻人的心情是以自利的出离心为殊胜,所以不顾利他,他对众生善根的成就与否没有任何的希望,所以他对于利他的事业当中,他是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一件事情对声闻来说是一个妙法、这是一个契机的法门,因为这样的法门契合他的心情、契合他的目标。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但是菩萨是以大悲心为殊胜,这种大悲心乃至于不顾自身的利益,经常发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如果我们也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就不契合我们因地所发的菩提心,跟我们当初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相违背,就是你奉持这样的戒法,你的所作所为跟你当初所发的愿刚好相冲突,这样子就不名为妙,因为不契合我们当初的因地发心。说明不能共学的理由何在,就是你的行为必须跟你的目标要相随顺。
癸三、广显不同之法
前面是把不应该共学的理由说出来,这以下说明不应该共学的内涵有哪些。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