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策,共抗楚世昭。】
【但问题是,局势实有可乘之机,然而川蜀谋臣提出的意见,到头来背上背主之名的人却是他。】
【更何况,自古王师师出有名,他另行背主之事,又有什么名义上的王师之号。】
【晟武十三年九月,跟随王守义前往成都驻留的王凝君找到了自己的弟弟王存灏。】
【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王存灏讲述了现在局势的险要之处。】
【希望王存灏能力劝父亲,不可中了奸人计谋,使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王凝君当然急。
这么多次模拟推演的记忆,一个人想要完全没有成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她跟随父亲王守义多次起事,大小事务经历无数,吃过败仗,打过胜仗,这些大族什么心思,她还能不清楚吗?
他们劝说父亲反叛楚世昭,看似是处处为父亲着想,实际上保的是自家利益。
现在满口答应父亲,极尽配合,父亲要什么,他们给什么,父亲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搞得一幅君君臣臣的模样,大有一方小朝廷的味道。
问题是,这是他们有求于父亲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如此亲和的态度。
反过来,当父亲有求于他们的时候,你还能指望这些人继续保持低姿态吗?
更重要的是,楚世昭一朝注重君臣礼节。
外出的大将,楚世昭也没有要求他们留下质子,就父亲那个前车之鉴,有过起义军劝说父亲自立的案底,楚世昭都没有追究,如今真的听从这些大族的话,真反了,这就是身败名裂的局。
而且,王凝君可以保证,这一次听从川蜀大族的谋反,绝无胜利的可能性。
父亲是什么出身,是什么人啊?
在这些人的眼里,不就是一个臭要饭的吗?
地方上又没有人支持,王守义手下的军队还大多都是起义军的编制,他们拿什么名义去反叛楚世昭。
反景复周?
这不是胡闹吗?!
但凡有点政治远见,都知道在没有充分根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成功自立的,王凝君就怕自己的父亲在川蜀大族的拥护之下冲昏头脑,真把自己当成什么天命了。
只恨自己是女儿身,说话没有份量,所以王凝君找到了自己的弟弟王存灏,让他去劝谏父亲。
这其中的要害利弊,王凝君已经给揪了出来。
【同月,王存灏认为你说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