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所带来的张力,超乎了李凤宁的认知概念。
而且这一仗,楚世昭完全不是凭借正面战场击溃的王守义,这是一场真正的全胜局。
政治上取大义,有周室遗命加身,楚世昭‘焚晋之案’以及《治安疏》,都让他在南方积累了一定的名望。
因而楚世昭其实是有一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文俞’、‘杨方’、‘董奉’蜂拥而至,荆州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愿意接受楚世昭统治的缘故。
军事上,利用杨方南阳起事的契机,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和故弄玄虚,极大消耗了王守义的精力。
战略上,楚世昭没有追究那些想要投奔王守义的地方官吏,牢牢地掌握了人性的主动权。
最厉害的是,你只要来投顺我,楚世昭是真信!
每一次,命运都给楚世昭一次机会,都有一个转折点,而每一个转折点,楚世昭都用上了。
董奉投奔楚世昭,给了楚世昭一个义军粮仓所在位置的信息,但是,寻常人敢相信吗?敢拼这种机会吗?敢赌这不是反间计吗?
楚世昭积累了前后的优势,又在战局之中抓到了那最不可思议的转折点,敢于拼杀,积小胜为大胜。
而最巧合的是,刚刚解决掉义军粮仓的蓝殊,也没有按兵就班地决定行动,是看到了时机,直接擅作主张,反过来和楚世昭合兵,结果造成了义军误以为‘杨方来援’的假象。
接连出现这种情况下,又遭逢雷暴雨的天气,彻底镇住了王守义的义军。
兵书云——‘天时地利与人和。’
楚世昭何止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出乎意外的两次事故,造就了这一场辉煌至极的人少打人多的歼灭战。
堪称强者之运!
此举,更是聚歼了王守义在南方赖以维持统治的大量军队,战略意义上直接打垮了起义军,换而言之,楚世昭一战打崩了王守义,取得了南方政权的主导地位。
仅此一战得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
问题是,如果王守义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李凤宁可能还没有这样的震撼,问题是王守义他犯的错误也不多。
正因为李凤宁知战,懂战,才知道这鄱阳之战的含金量有多高,但凡楚世昭有一次判断不正确,有一次决策不果断,他都赢不了。
而对王守义而言,他最倒霉的只能说是天气。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