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彼等在本科之成长远超吾在博士之进境,甚至超越吾本科加博士之总和(或彼等高中毕业已胜吾一学位)。吾读数年博士,实自愧弗如,卓越之本科生远超吾此博士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学弟学妹之科研实力确实普遍提高,非仅单纯之竞争。”
“若欲参考上年之申请结果,亦宜将此‘竞争’纳入考量,以作更佳之选校规划。”
“再观前数届,每届之简历亦较前为佳。然近岁,‘增幅’较前为大,全球唯国内申请者见此大幅增长。此或为何众人觉近年甚‘卷’也。亦侧面反映国内近年教育科学投资之增大。四年前吾等方向尚半为国人半为外籍,今年所发offer皆为国内同学。对于尖端博士之申请,竞争将更加激烈,然吾大胆推测,此‘增幅’将渐缓,边界效应亦适用。若方入大学,不必过于惊恐,四五年后应不会出现十段科研之人,虽今本科生之高度已令人惊叹。”
“再补充,因学习用账号,故匿名。然评论区之问必答。热爱科学科研之学子,勿失信心。若真欲走科学之路,导师为首,学校次之。诸多普通学校亦有卓越之师,甚至亲自教授。名校之师多无暇亲自教学,学生多需自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前日与师兄论及此事,得结论:欲入高校,此两年或为最后之窗口期,五年后毕业之博士留高校,难矣。”
“略举所见之例。”
“吾院有两大方向,每方向约四系。十七年入学者,吾方向仅五博士名额;至二十一年,一系已有八名额。从年五至年二三十,博士招生名额已非线性增长,五年后毕业之博士将呈井喷之势。”
“一线城市某工科985中流学院中,课题组居学院第一梯队。今年观投吾组之简历,欧美QS50学校毕业、博导为院士者乃标配,甚至有数人已在欧美学校获终身教职,国外亦卷,且将卷至国内。(不知是否因今年疫情之故)”
“课题组去年新来之师,QS15之博士加QS10之博后,于吾校仅得三年聘用合同,非‘非升即走’之制,仅聘用,讲师之职亦无。”
-----------------
“余虽觉博士之威名显赫,然入门易而深造难。”
“学术编制之严峻,实乃不可小觑。”
“学历贬值,年年有之。既学历之争日益激烈,出路又窄且多风险,老呼昂教授遂建言雍葭、大浩、林芮、阿金等,宜工作学习并行,两不误,自食其力以养身。何老常言老呼昂之模式难以复制,其核心在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