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源,早于医药。人为生存,必取食物以养身。经长期实践,知食物之益害,讲究饮食,以抑疾病,遂成今日中医药膳之体系。
读书会中论及药物食物之关系。非谓药物即食物也,乃有药物专治病疾,食物供饮食之用,亦有药食兼用之品,如橘、粳米、米糖、花椒、南瓜子等,既为美味佳肴,又具疗疾之效。
研究示,医药于健康之中仅占八分之一,而饮食之调理却占十三分之一。尤对亚健康及营养不良所致之疾,饮食之防治功竟达四十七。故知,长期坚持合理饮食,其效胜于药物。
中医药与中华饮食之药食同源观念,深入民心,影响深远,形成独特之饮食体系。思及日常所食,多少药材兼具养生之功?或未及料。如生姜、八角、花椒、肉桂等调味品,麦芽小麦、扁豆等主食,荠菜、冬瓜、马齿苋等蔬菜,山楂、无花果等果实,乌鸡、甲鱼、牡蛎、羊肉等肉食,皆可与中药配伍,成食疗养生之药膳。而那誉为回生之三七,养生之枸杞,亦常见于餐厅之药膳菜谱中。更有玫瑰花茶、鲜芦根汁等饮品,亦成百姓餐桌之常客。
辰初,余欲与诸君共探食物之四性五味。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古人以中药之四性五味,推及于食物,以为食物亦具四性五味,此即食疗之精髓。因人体之异,病情之殊,择取有保健或治疗之效之食物,烹而食之,以达食疗之目的。
辰三刻,论及食物之四性,乃寒热温凉也。寒凉之性,能清热泻火,解毒。如夏日之菊花茶、绿豆汤、荷叶粥,皆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温热之性,则能温中驱寒。如严冬之葱蒜、羊肉,可祛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益体。
辰五刻,再论食物之平和之性,如五谷杂粮、米麦豆类等,皆具此性。又论五味,乃酸苦甘辛咸也。五味各有其用,能散能行,各具妙效,此皆载于《本草中华》之中。
巳初,论及五味滋养五脏。五味杂陈,乃人生之本。食物之性,对人体各有作用。新食物能祛风散寒,舒筋活络,行气止痛。如生姜,能发汗解表,健脾和胃。胡椒则暖肠胃,除寒湿。甘性食物能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蜂蜜、精米、枣等,皆属此类。
巳三刻,论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生津开胃。如石榴、乌梅等,皆具此效。苦味食物能清心除烦,泻火通便,解毒疗疮。如苦瓜、杏仁、莲子心等,皆具此用。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润肠通便。如海带、海藻、紫菜等,皆为此类。
兹读书会之际,雅苑之姊妹与众自学之士共研“药食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