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录还好,只能算他们发牢骚,无关痛痒。
陛下也不会真因此治罪。
但开海就不一样了,大明一定程度上是‘禁海’的,但真正情况,他们比谁都清楚,大明的海运很昌盛,虽然表面上来看,只有大明皇室的船还在海上通行,实则不然。
背地不少家族都有参与。
获利颇多。
甚至于朝廷禁海的禁令,也是他们这些人撺使的。
而在洪武十七年,倭僧瑶藏主,还被发现跟朝廷官员勾结,直接被陛下下令诛杀了。
当时大明国家安全并不稳固,主要外来威胁便是北边北元跟东南倭国,号称‘北虏南倭’,而这倭僧瑶藏主在经查下发现跟胡惟庸有交集,陛下本就对倭寇没什么好感,因而在洪武十七年后,更是直接下令,中止一切往来,并全力实行海禁。
大明海禁正式拉开了序幕。
不过倭国并未死心,一直暗中派遣使者过来,想要跟朝廷交好,以及购买大明的一些商品,只是在官方层面上,始终没有得到过回应,因而这些倭人渐渐跟沿海的官吏有了来往。
一来二往。
海上走私便开始泛滥。
如今大明的海域内,除了跟倭国走私,还跟南边的越南,三岛国等有往来。
走私的内容琳琅满目。
除了常见的丝绸、盐、茶、瓷器,还有部分兵械火器。
南方如今商贸之所以这么发达,也有走私的原因,正是靠着走私,南方各地赚的盆满钵满,他们一边极力向朝廷鼓吹禁海,另一边则是不断拉拢沿海官员,让朝廷始终不能察觉。
这次的盐政布政司官员之所以不怎么上心。
便在于此。
食盐这东西是好东西。
但他们自身并没多少利益在其中。
因而并不想卷入其中,更希望早点息事宁人,甚至对背地那些咄咄逼人的功勋很不满,认为这是他们贪得无厌,给他们制造麻烦,若是暗中走私的消息,为朝廷知晓,只怕会闹出大事。
王玄范道:“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多心了?”
“夏之白一个北方人,哪知道南方的情况?又哪里清楚海运的价值?”
“而且经过我等这么多年的努力,在朝廷绝大多数官员心中,海运本身就是折本的买卖,得不偿失,只要夏之白派来的人发现不了海上运行的船只,就不会出什么大事。”
“而且他既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