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辉如同璀璨骄阳,遍洒辽东半岛。
辽东一统,四方来贺。
周边的部落小国忌惮大唐太子之威严,根本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对于大唐来说,高丽,新罗,百济,不过是三个小国。
但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三国实属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国,被大唐太子全部覆灭,彻底的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中,这样的威慑力,可以说在如今的时代,已然是完全拉满了。
当然,军事上的征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大唐,实现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李承乾颁布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系列政策。
首先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这块,辽东百姓比之大唐,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于辽东各地设立劝农使司。
把相关的农业技术编撰成册,精心选拔那些熟悉农事、责任心强且对新政充满热情的官员任职。
劝农使司的首要使命,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先进农耕技术的种子。
工匠们日夜赶工,赶造曲辕犁及各类农具,保障百姓们的开垦跟耕种。
大量的士兵被裁,还兵于农。
古语云,好男不当兵。
大部分的青壮年,在这个时代,对于当兵是非常抗拒的。
这一政策,使得大量百姓感恩戴德。
整个辽东半岛,原高丽,新罗,百济之地,李承乾总共留下来的兵力,已经不足十二万。
这个数字相比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些留下来的兵源,首先是年龄上相对年轻,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岁左右,其次他们本身就有经历过多次战争,勉强来说算是精锐了。
除此外,辽东各地设立大量的治安司,退役有所功勋的士兵,基本上都被安置在治安司内。
约莫有五万治安司的捕快维持治安。
除耕种外,在灌溉方面引入水车技术。
安排能工巧匠在河流附近选址建造水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将水提升到农田,巧妙解决了部分地区灌溉难题。
同时,鼓励百姓挖掘水井,采用辘轳汲水,进一步保障农田用水。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推广轮作与间作技术。
耐心教导百姓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顺序轮流种植不同作物,如小麦与大豆轮作,既能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