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重在意乐。我很想要往生,我很想要成佛,但是很难采取行动,还在内心当中酝酿当中。那么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是我一定要成佛、我一定要往生,才采取行动了,付诸行动了。那么从愿菩提心,要转成行菩提心,它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产生二决定义。两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这个二决定义就是加强你的菩提心,让你不退转,坚持下去这种愿力。从一个心中的意乐,而转成一个实际的行动,这个就是所谓的二决定义。
丁二、示达(分二:戊一、审观因地发心。戊二、审详烦恼根本。)
前面的问,当然法会当中,没有人有智慧回答,佛陀还得自己回答。
在修行过程当中——
第一个,你要知道:你能对治的是什么?你凭什么去修行?你所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菩提心。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障碍,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能够一路走来、坚持下去?靠的就是菩提的愿力。
第二个,你要知道:在你修行过程当中,你的障碍在哪里?内在的烦恼,跟别人没有关系。
一个是能对治的菩提心,一个是所对治的烦恼,那么对于这两个,你要产生很坚定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因地的发心——就是为什么要发心修无上菩提呢?这个要先审查审查。
戊一、审观因地发心(分二:己一、总示。己二、劝修。)
己一、总示
总 劝
审观发心: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观修无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动是因为你有愿力,才会产生行动的。但是这个愿力它本身也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我们看看佛陀在发明菩提心的两种差别:
说:阿难!第一个决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弃舍,对声闻人这种偏空思想的远离。而修习 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入佛知见。这个入佛知见就是悟入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从一个攀缘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审查、观照你因地所发的心跟果地的决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发心了,你受了菩萨戒,你缘境发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后成佛,在菩提树下那个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佛陀说:阿难!假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