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价是两百文一匹,一匹绢长四十尺,宽一尺八寸,这样算下来的工价,一个劳力,一天收入只有区区十五文,只能保证勉强糊口而已。
以和募的方式,再算一下河工的收入情况。贞观十一年,黄河修堤,以佣寻愿者,凡用五万三千余工,费钱五百三十余万。累计耗资五千三百贯,即每日工价一百文。
一个岁作的长工,雇价为每月一石麦,麦价每斗三十至三十七文,按每月三百七十文计算,每天的工钱也只有十二文。虽然不含口粮,这个工价仍然是偏低的。还好大工是有期间,朝廷又按照均田制,有计口授田的办法,一般人有一种基本农田的收入,工钱只能说是额外的收入。
那到了现在,贞观盛世,百姓的收入如何了呢?
以关中为例子,一个中等农家一年的收入结余大约有十五石粟米。粟米价格按每斗三十文计算,则为四千三百五十文。
以五口之家计算,五口之家人均年净收入八百七十文,摊到每天只有三文不到。
长安城的小贩们稍微好一点。崔仁师派人去坊间查过,卖蒸饼的大概日收入五百人文。扣除蒸饼的成本,实际收入只有两百文左右。
所以,不管是要开大工,还是民间的真实收入,都没有奏疏中写的那么海清海晏,百姓依然是一顿干两顿稀,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只能勉强糊口。
太子在关中,兴建手工业,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增加百姓的收入,解决无田无业者的收入问题,无论男女都能让他们多一分养家糊口的钱。
但手工业发展的速度,还是慢了一些,不是说投入的不够,实在是人力终究有限,生产的物品有限,除了自身的消耗外,能拿出去的贸易的,数量还很不乐观!
这些年,朝廷累年征战,还有顾忌国内的抚民以静的国政,所以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好在是攻灭高昌、薛延陀两国事,取了他们的国库,补充了一下。南边的海上贸易,也是细水长流,朝廷的府库才渐渐的充裕起来。
但有了钱,也不能随意挥霍,隋文帝给杨广留下了多厚的家底,可十几年就败光了。现在国力,还不及隋文帝时期,所以他劝太子,不要在大战期间开大工,否则国力是要受损的。
李承乾淡淡一笑:“崔侍郎,你想多了!这个时候开大工,那不是寿星公吃砒霜吗?”
东边几十万人在开打,安西那边柴哲威刚刚调停两国的战事,西突厥欲言又止,态度暧昧;西面吐蕃的蠢蠢跃动;南海还有海盗为患,扰乱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