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草野。先生识深甄藻,奖拔士人,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如所鉴。他淡泊名利,闭门教授,弟子芜杂,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俱不以为忤,并使士慕成名,自司徒、太守、典州郡者达六十余人,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建宁元年,因以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闻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且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翌年初春,悲愤交瘁于家中,时年四十有二。降年不永,民斯悲悼,四方之士盖万余前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子猷言罢,面色凝重,久久方能平息。
(“识深甄藻”等史评:出自《后汉书·郭林宗传》以及《世说新语·正事篇》注引《郭泰别传》等。)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句:出自《诗经·大雅·瞻仰》,意指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
片刻的缄默之后,子献起身,率先发声评介,语调原本恭谨内敛,随着揄扬之情渐次高昂:“有道先生自幼早孤,家境贫陋,却矢志向学,涵养才德,偏逢天时不与,汉末朝堂无道,黎民堪怜,他显名后多次婉拒朝廷征辟,一心只在躬化亲疏,奖训士类,欲立先立人,欲达先达人,此其仁爱之德。”
(躬化:意指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
少姝点头频频,不禁心驰神往:“先生年少时,家人曾劝他给事县廷,他却说‘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有此大志,眼界便会从一己之身,一己之利看开去,后来他离开家乡,行学至成皋屈伯彦先生精庐,并日而食,衣不盖形,历时三年不改其乐,成博洽无不通,再游洛阳太学,同高士大儒相与友善,终于名震京师。”
(“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句:出自《后汉书•郭林宗传》。斗筲,古代十升为斗,一斗二升为筲。斗和筲容量小,比喻气量窄,见识短。《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屈伯彦:成皋人,史载为郭林宗的老师,郑州市上街区石嘴村玉仙圣母庙的前边,是东汉末年汉代大儒屈伯彦讲学的地方,他被人们尊称为“屈子”,应当曾吸引晋、冀、鲁、豫众多学子投在他的门下。史料对屈的记载极少,文献无征,郭林宗从其学习《春秋》等儒道经典,“博洽无不通”,但是,据后来郭“性明知人”的人伦鉴赏才华来倒推,他很可能还从老师那里学习了相面测命之术?)
(精庐:汉代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多属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这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