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陶,无不是以造化万物为师,渐成博大。”
“我明白了哥哥,你所问的华夏文化之源,究竟还是造化自然!”少姝语带兴奋,不觉在原地蹦了蹦。
“不错,师造化,法自然,修学进德之人不可忘却分毫,如此,方能慧观大道运行,觉知天地众生,通达于心,感受于身。”
思霓眼中耀动着清亮,看向女儿:“人文之珍贵,虽无形影却永不消散,像四季轮替般,在生生不息中流转下去,接续点亮人们心中埋藏的火种,温暖他们,照彻生命里的种种悲喜。”
“方今所有的,是久远岁月而来的馈赠,也还将走向未来的冀望,咱们能做的,唯有用心领悟,日后,再郑重交予来者。”子猷言罢,仿佛深深陶醉在自己的情怀中,斟过一杯槐花酿,唏嘘饮尽。
思霓回味半晌,依旧用她温文的语调叮咛道:“少姝,哥哥说的修身内证之理,须字字牢记,日后方能体悟啊。”
母亲常作如此提点敦促,记住这个,记住那个,现下不懂没什么要紧,往后总有明白的一天,但如若什么都没记住,却明白什么去?
少姝郑重应声,含在嘴里的箸头硬是留下一道浅浅的齿痕。
除了铭记方才这番教导,犹令她肃然起敬,心下大为震荡的,更多在子猷本人,或者说,是在世代以“文而化之”为己任的华岩书馆。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广义上的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或社会迭变的发展形态,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文明时代置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之后,彰显了文明之于“史前各文化阶段”的高阶意义,从社会形态角度对“文化”和“文明”作了概念界定。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中也有“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对比中西方哲学,“文明”都有社会表现出较高发展阶段时的状态的含义(类似于“太平盛世”的说法),是这种状态下所有自然行为和社会行为构成的集合,包括家族国家、生产工具、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由此可见,文化是个在时间空间上大于文明的概念,更像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则是属于文化发展的高阶形态,是巅峰和精华。)
34125262
凡峥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六一书屋】 www.6186618.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6186618.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