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后生可畏,学识雄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么说来,这图案是公鸡,是吉祥的意思?”,杨之江的舅舅激动地问到,
“应该是”
其实,另一层含义,范清婉却隐而未讲。
杨之江舅舅听完范清婉的讲述后,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鸡血一样,见吴影教授盯着头顶的横梁在看,便又眉飞色舞地介绍到:
“以前,这个大殿中,梁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别是中间的那条横梁,用的是金丝楠木。殿顶上方,四面通风透亮,墙顶的四周,与殿顶并不相连,整座房顶靠的是这些木柱,而不是靠墙来承重的”。
吴教授发现此道观的建筑确实不多见,屋内空间很大,房顶延伸于墙外,具有明显的宋代营造样色特征。更有,主体结构部分,大都用的是木头,青石柱础,殿身为八架椽,前后乳袱用四柱,采用的是一种减柱法,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顶上的水平铺作层上,设计了些许架空,建有几面空窗,似通还隔,若隐若现,想必利于透光,大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层的梁中间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连柱,而四周的额枋,用的则是长条的整木,给人一种宏伟壮观之气势。
“你们看这个位置,原来还建有一个藏经阁”
“藏经阁?”
“是的。当年,我们圌山这里,临近大海,是长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场景十分壮观。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总爱登上阁楼,去观望江海涛浪,后来就有人将藏经阁,改名为观海楼了。”
“我小时候也听人说过。我们这边的江面,在古代还出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气势比现在的钱塘江大潮还要壮观,只不过,到了唐代晚期,就渐渐消失了,大约存在了上千年”,杨之江在旁插话到,
”是的,唐朝时,那个叫魏征的宰相,还专门来这里巡视考察,并在观海楼上观潮静修过”,杨之江的舅舅继续补充到,
“魏征?”,杨之江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过,
“是啊!唐太宗专门派宰相魏征南巡,先去了茅山,后来到了我们这里的华阳观,并且还住了好几年。听老辈人说,这魏征的车马队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桥后,为了尊重道观里的规矩,特地让车马绕道附近的仙鹤桥拐进来。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块魏法师碑上都刻着呢!能有假吗?!”
杨之江一听,就连忙呛到:
“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