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功爵制区别于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其爵位是按照军功来分配的,而不是按家族。无论你祖上是什么爵位,无论你祖上是不是显赫贵族,这些都与现在的爵位分配无关。
要爵位,想要成为贵族,就得拿军功说话,这就是所谓的“无功不受禄”。哪怕是为秦国做出过汗马功劳的商鞅也不例外。
例如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使用计策击败魏国,使得魏王害怕,不得不以河西之地为筹码与秦国求和。商鞅这才得以封地于商,号为商君。
反观秦国四贵,除了魏冉有军功和贺以外,其余三人在史书上并无记载有何功绩。事实上,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魏冉得以列传,其余三人都只是在《史记·穰侯列传》中提到过寥寥数笔。
然而,就是这三位身无寸功的人,权势却能够与魏冉比肩,被范雎称为“文信之友”“太后”“华阳”“高陵”“泾阳”,太后不闻其有王也。由此也能看出王权的衰落。
因此,秦国四贵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秦国制度的倒退。如果秦昭襄王不能驱逐四贵,那么秦国的军功爵制也早晚会沦为摆设。
四贵的专权,阻碍了秦国人才的引进,并非无的放矢。以范雎入秦为例,范雎入秦之前曾经碰见过未来的车驾,不得已范雎只好躲在车中,后面更是跳下车来逃跑,以此躲避魏冉的搜查。
理由就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范雎所说的“无文侯专秦权,诸侯客此恐”。如果王宁前一车中,魏冉为何如此痛恨各国的说客?
我们不得而知,但以范雎此前卑微的身份都听说过秦国的魏冉,讨厌他国的说客,更何况其他人呢?
虽然魏冉提拔了白起,但一统天下绝不是只需要一个或一国的人才,而魏冉的这种排斥行为无疑会将六国的人才拒之门外。
驱逐四贵之前的秦国看似风头无二,在各国之中最为强大,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四贵的存在在无形之中破坏着秦国最根本的制度。
因为人才引进也是秦国强大的根源之一,商鞅、张仪以及后来的吕不韦、李斯,大多数有才之士也都非秦国人。由此也能看出,如果四贵专权长此以往,秦国还能顺利统一天下吗?
在范雎的建议下,秦昭襄王驱逐了以魏冉为首的四贵,还废掉了秦宣太后的权力。自此,秦昭襄王开始真正掌握王权,开启秦国一统之路。纵观战国各国历史,国家内部的稳定往往十分重要。
秦国四代乱政,赵国沙丘宫之变,燕国子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