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图图有了新朋友,每次图图看到新朋友都很开心,他会开心说话,脸上洋溢着笑容。
但是图图的爸爸妈妈却始终找不到图图的新朋友。爸爸妈妈很担心图图,怕图图出现了幻觉、幻象。直到动画结束,图图告诉爸爸妈妈这个新朋友爸爸妈妈看不见,图图说这是自己想象的好朋友。
据科学研究的数据显示,超过50%的儿童都有过自己的假想朋友。在主流观点中,假想朋友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属于孩子主观创造的、存在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中的精神朋友。另一种则是以现实事物为依托,将精神映射到现实事物的朋友,如布偶、各式玩具等事物。其实,还有一种观点是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假想伙伴,这属于在现实中存在但任何人都看不见的生物,但至今还没有被证实。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皮亚杰,皮亚杰持有一种观点:2岁以上6岁以下的孩子会有一个特殊的游戏发展阶段,并把这个阶段性行为称为假装游戏阶段,也称为象征性游戏阶段。在此阶段,孩子们非常容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假想伙伴的原因有3个。
第一、“泛灵心理”,这一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他的理论支持为:2岁到3岁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刚经历了自我觉醒阶段,喜欢将精神依托在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让物体成为属于自己的朋友。
第二、家长对孩子不够关注。现代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许多家长为了养家糊口经常在事业中奔走忙活,孩子或被托儿所照顾、或被放在老一辈手里长大、亦或是在孤独的家中自我成长,孩子的感受时常被忽视。在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的环境中,孩子的安全感极度缺失,孤独、寂寞、无助、恐惧时常伴随孩子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假想伙伴会在孩子的头脑中逐渐显现轮廓,自己和自己对话,将精神中的假象伙伴与自己连接。
第三、孩子的交往朋友少。孩子因为本身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或者缺乏安全感,交流欲望低、不敢和外界对话等各种原因,在上学时期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甚少,即使说上话也没有一起继续玩耍。在此基础上,孩子无论在哪里能交上的朋友都很少,更别说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的好朋友。另外,学校里班级的小朋友也不只有自家孩子。老师管理那么大一个班级需要照顾许多小朋友,难免会有交流不及时、交流不深入的情况,孩子在多方面找不到心灵的依托与慰藉。
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笑逐颜开、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快乐,可是自己却没有属于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