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玛雅的一些文明故事也在学院内流传开来,查斯基、卡帕、苏南等人已经可以相当流利地说大明话了,只要不给他们说太绕脑子,扯典故,搞隐喻,基本都能理解。
这些异域文明、风俗、人物,包括格物学院养的羊驼,都是吸引人的存在,也证明了域外文明的多彩,让许多人埋下了一颗航海的种子。
农学院袁生也在忙,番薯丰收了,并不意味着农学院就清闲了。
事实上,农学院承担的任务可不是简单地种庄稼,而是担负着农具革新、增产研究,什么样的农具可以更轻松,更快捷,如何增产庄稼,这些都需要农学院来负责。
按照顾正臣的要求,从翻土到脱粒,每个步骤,每个工具,每个操作,都必须重新设计,重新优化,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还必须深入到田间,去分析现用工具的不足……
农学院虽然忙,也辛苦,但真正陷入到困境的还是机械工程院,是新型蒸汽机的研制。
马直、宁国等人原以为船用蒸汽机成功了,进行陆上蒸汽机的研制会很容易,但现实并非如此,两者虽然在原理上没什么差别,但在实现上却不容易。
船用蒸汽机的方向控制,与蒸汽机并没什么关系,蒸汽机就是单纯提供动力的,船舵来实现方向控制,幅度大一点,小一点,茫茫大海之上无所谓,只要不是遇到极端情况,转向并不会带来灾难。
可陆上蒸汽机车不一样,这玩意需要沿着铁路跑,这方向不能随便乱动,又不能一直沿着笔直一条线跑,还面临着爬坡问题,下坡问题,道岔问题……
还有,船用蒸汽机通过螺旋桨拨动水流推动船只前进,只要转速够了,船就能跑,可陆上蒸汽机就需要带动轮子来前进,想要让轮子的转速达到螺旋桨的转速,可不那么容易,而且螺旋桨可以设置一个,但轮子可不是一对……
一个个问题横在面前,铁路计划举步维艰。
朱元璋收到宁国的诉苦信之后,大笔一挥,给机械工程院送去了五千两银,扩充人才,悬赏攻关,攻克一个难题,团队奖励五百两,做出卓越贡献的,奖励一百两……
那意思是,不管是砸钱还是砸人,这事必须给办成了。
唐大帆也清楚铁路计划的重要性,再次将格物学院的人才、资源、财力等朝铁路蒸汽机倾斜。
治水学院在黄河边勘验了一年多,最终具写了一封文书,内容总结下来就一条:
不治黄河,二十年之内必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