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几个州,主要起到联结、沟通上下两级行政单位的作用,似乎有点像“传声筒”,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行政职能,而且名字大多比较冗长,比如“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广西西两江道宣慰司”。
明朝取代元朝后,地方行政设置又一次发生大变更,“行省”变成“布政司”、“州”变成“府”,内地的宣慰司全部撤销,只在西南边陲予以保留,朱元璋和朱棣都设立过多个宣慰司。
其实宣慰司并不是一个固定称谓,明朝史书也有“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名称,它们的实际职能基本相同。
从“宣慰”两字可以看出,宣慰司的职责是代表皇帝及朝廷传达政令、抚慰百姓。
明朝后来将这些宣慰司整合为“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六慰”指是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大甸、孟养、老挝,六个宣慰司。
“三宣六慰”全部位于明朝西南陆地边疆,对巩固边陲安全及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而远在南洋之滨的旧港宣慰司,体现出来的则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经略海外的巅峰时刻。
以爪哇岛为核心的满者伯夷王国打败了元朝后信心大振,不断攻击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国残余势力,最终在1397年将其彻底灭亡。
不过,满者伯夷王国没有在苏门答腊岛建立起稳固统治,岛上陷入一片混乱,当地华人纷纷涌向旧港避难。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更多华人下南洋,使旧港等地的华人数量大增,一些华人武装力量趁势而起。
他们亦商亦盗,拥有不弱的海上武力,实际控制着旧港,与满者伯夷王国时和时战,与独立王国无异,最多表面称一下臣。
随着大批阿拉伯商人和移民来到印尼群岛,伊斯兰教开始传播开来,以商业为主的旧港华人受到了影响,旧港一支华人武装力量的首领施进卿就是穆斯林。
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治理下,明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期。
永乐三年,为了向海外万邦宣示大明已经取代蒙元成为中华正朔,以及弘扬大明的繁荣昌盛,朱棣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这里的“西洋”是指“南洋”以西,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洋。
郑和的船队有二百多艘船只,不仅配备了两万余名水手和士兵,还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用来赏赐和贸易,从南洋、西洋带回来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银等贵重物品,同样充实了明朝国库,获利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