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可控核聚变除了Q值的问题,燃料同样也是个麻烦事。
以往在宣传可控核聚变的时候,媒体总是说海水中有取之不尽的氘,掌握了可控核聚变人类就永远不用担心能源问题了,
但实际上氘-氘核聚变,就像是在内燃机里面烧木头一样低效。
约翰牛的JET反应堆0.67的Q值,就是用氘-氘作为燃料得到的最高实验结果。
而岛国的JT-60,则是把氘-氘改成了氘-氚,提高了差不多一倍的‘燃烧效率’。
然而问题来了,氘没有辐射性,但氚是有辐射性的,
在氘-氚核聚变反应后,放射出的质子也是有放射性的,
所以采用氘-氚作为燃料的可控核聚变,其实并不见得比核裂变更绿色、环保和安全,里面还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且氚的制造成本非常高,一克就要25万。
目前制造这玩意的主要方式,就是传统的核裂变发电站。
岛国往海里排的核废水,里面就有大量的氚。
至于为啥25万1g的东西,他们还要排了?
当然还是这玩意的提纯成本巨高,用中子轰击锂产生氚的成本是1g25万,从核废水里面提取的成本比这个更高,甚至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而且在可控核聚变发电没有普及之前,人类对氚的需求量又比较少,除了造氢弹就是做核聚变实验,一次核聚变实验才用那么几克甚至几毫克,两个都不可能形成不了产业链。
其实核聚变最适合的燃料,还是氦-3,
但这玩意月球上才有,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开发。
所以说,可控核聚变的难度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地狱难度。
康驰也只是抱着先试一试的态度,看看以现有的条件,有没有可能实现初步的可控核聚变。
哪怕搞不定,应该也能找到点原因,
无论是现在就解决,还是暂停实验研究,等以后他腾出手后再来慢慢解决,也肯定比现在这么搞更有方向性和效率。
虽然康驰不知道国家在可控核聚变方面的具体投资是多少,但光是ITER项目就高达200亿欧元(约合1500亿RMB),华国占据了9%的份额,这就是135亿。
而除了参加ITER项目,华国还有足足16个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建的,总投资至少也是万亿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