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快速平定叛乱,最好能御驾亲征。
笔者曾写过“三杨”的文章,在“三杨”中,杨士奇的综合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若只论军事才能,杨荣才是佼佼者。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带着杨荣,视杨荣为智囊,就是此理。
杨荣为何建议朱瞻基御驾亲征呢?因为有前车之鉴。当初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派耿炳文、李景隆两位大将平叛,结果接连失利,错失开局,所以,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御驾亲征,不仅能最有效地调集各方资源,还能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朱瞻基毕竟是跟着朱棣上过战场的,他觉得杨荣说的有道理,《明史》云:
己巳,亲征高煦……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大赉五军将士。
朱瞻基御驾亲征,阵势庞大,一方面下战书,一方面劝叛军投降,此举,彻底摧毁了叛军的信心,叛军将领们不听朱高煦指挥,都想着如何抓住朱高煦将功赎罪。
最后,朱高煦叛乱草草结束。朱瞻基虽然活捉了叔叔朱高煦,但他不想背负杀叔的骂名,所以,他只是褫夺了汉王爵位,把他囚禁起来。
《国朝献征录》记载: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
即,一天,朱瞻基力排众议,坚持去大牢里看望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结果朱高煦作死,伸腿把朱瞻基绊了一个狗啃泥,朱瞻基气不打一处来,命人用300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然后在缸外燃起烈火。没想到朱高煦孔武有力,差点将铜缸顶翻。不过,朱高煦最终没有逃出朱瞻基的铜缸,结果被活活烤死。朱高煦死后,他的儿子全部被杀,他这一脉绝嗣。
在宣德年间,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意义很大。其他藩王畏惧朝廷的势力,为了自保,纷纷交出仅有的兵权,朱瞻基因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的政局,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四、这个皇帝不好当
《明史·孝宗本纪》曾评价:
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意思是,明朝有作为的帝王,一共只有五个,分别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朱佑樘。这五位皇帝,对应的时代正好是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其中,由于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他的大多政策都是在明宣宗时期才得到落实,所以,所谓的“仁宣之治”,其实主要还是朱瞻基的功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