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皇太后”蒋氏病重,行将离世,嘉靖帝对父母极孝,因此便预备为母亲再争取身后的荣耀,一定要让母亲以正统皇后的身份享受后世子孙的代代祭祀、永世不绝。
因此,当年九月,嘉靖帝按照大明历代先帝的谥号仪制,为生父加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上庙号为“睿宗”,同时改位于湖广承天府(即兴王封地安陆州)的兴献王墓(嘉靖帝即位后,一直没给父亲的墓改名)为“显陵”,做好了将来一旦母亲驾薨,则可以立即归葬显陵,以皇后身份和父亲合葬的准备。
既然“恭穆献皇帝”已经升级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具有了“睿宗”的庙号,那么睿宗的神主就得按照礼仪制度,摆放进大明太庙正殿内,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但大明皇家的太庙,是明太祖建国登基之后,依据周礼《礼记.王制》中所记载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太祖)之庙而七”的制度、并稍做修改,重新制定的宗庙祭祀仪制。大明的太庙,在周礼的制度上增加了一昭一穆,于正殿之中供奉始祖、四昭四穆,共计九位神主。
到了明宪宗成化帝于天顺八年(1464年)继位时,大明太庙中正殿内的位置已经全部满了,分别是:德祖朱百六(始祖)、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世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兴宗朱标被取消庙号、建文帝朱允炆无资格)、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当时没有庙号,无资格)。
二十四年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明孝宗弘治帝继位。宪宗的神主按照制度将奉安于太庙正殿,但此时太庙正殿内供奉的从始祖德祖朱百六开始,加上四昭四穆,至英宗朱祁镇为止,共计九代,已经满员了。于是,孝宗下诏给礼部及宗人府,亲自解释了宗法“迁祧”的原则:“德祖以上,祖宗莫得其世次,德祖应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其余亲尽则祧。”因此,孝宗将大明始祖德祖之下,离先帝宪宗血缘关系最远的懿祖的神主从太庙正殿中迁出,另建“祧庙”,将懿祖神主供奉其中。
之后,孝宗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武宗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先后驾崩,其神主都奉安于太庙正殿,嗣皇帝按照孝宗所做出的“迁祧”原则,将德祖之下,血缘关系最远的熙祖、仁祖神主从正殿迁出,迁往“祧庙”和懿祖作伴,一并供奉,以腾出正殿内的位置给孝宗、武宗神主。
因此,到了嘉靖帝在位时期,大明太庙正殿内的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