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就站到新君一边了。
哪怕是明清易代,天下都成异族的了,崇祯一上吊,明廷高官也没见几个真有气节的。
为什么偏偏建文朝一倒,倒出了一群不怕死的死忠之臣?
多想一下,其实也不难理解:
因为,建文朝的诸位大臣,都相信建文帝没有自焚,没有死。
旧主还活着,我不能服侍新君,这是他们基本的节操。
朱棣肯定清楚这一点。
他大开杀戒,一是杀鸡儆猴,二是要让知道真相的人消失。
4
这就牵涉到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另一个版本,一个连朱棣内心都深信不疑的版本。
1402年的明皇宫大火发生时,建文帝已经逃遁了。
清初历史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根据明朝中后期流传的史彬《致身录》、程济《从亡日记》等文献(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两部书是伪作),重新叙述了明皇宫大火那天建文帝的行踪:
话说建文帝得到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要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拉住他说,自杀不如流亡。
这时,有人提醒建文帝,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留下一个宝匣,并交代过,如有大难,可以打开。
众人一起取来一个红色宝匣,砸开锁,却见里面有三张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还有袈裟、剃刀、僧鞋和银元宝。
宝匣内还有字条写着,应文从鬼门(皇宫暗道)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会合。
建文帝当场剃发,法号“应文”。臣下中,杨应能、叶希贤也表示愿意剃度改装随行,是为“应能”“应贤”。
当时殿上几十号人痛哭流涕,都表忠心要随建文帝流亡。
建文帝说,人多行动不便,大家均有家室,都回家照顾妻儿去吧。
随后,仅挑了20余人分批走暗道,开始流亡生涯。
——这个版本,太过戏剧性,而且赋予了朱元璋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有多少可信的成分,见仁见智。
但从朱元璋生前不遗余力替皇太孙朱允炆清除皇权潜在威胁,以及朱元璋个人发迹前曾经出家当和尚的经历,基本可以断定,爱护皇太孙心切的朱元璋,生前应该有对朱允炆或他的亲信交代过,极端情境下的逃生处置方案。
史书把这个过程神化了,不过,基本事实应该存在。那就是,当天,朱允炆确实出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