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举行登基大典时,乾隆便为自己设定了退休时间。
他当时昭告天下是这么说的:“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那一年,他才25岁。
纵观中国历朝君王,寿达耄耋之年者,屈指可数。乾隆虽口头上说不敢超越他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但他能不能活到这个岁数,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或许只是乾隆给自己设定的一个寿命目标。从内心上讲,他还是很希望自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年轻的乾隆(1711-1799)。
然而,他的这番宏愿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居然成真的了。此时退位的问题,对于85岁高寿的乾隆来说,却如鲠在喉。
01
1796年2月9日,这一天是农历大年初一,也是乾隆约定好要退位的日子。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或许是自己寿命太长,很多孩子都没能看到乾隆垂垂老矣的样子。到要准备退位时,他身边只有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四个皇子。
这四个皇子在乾隆看来,似乎都不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毕竟永璇是跛子,沉湎酒色,不思进取;永瑆为人吝啬,沉迷书画;永璘更是文不成,武不就;唯有永琰平庸无奇,综合实力比较均衡,作为皇位候选人,倒也不至于让人感觉难堪。
最终,乾隆决定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颙琰),是为嘉庆皇帝。
关于此次禅让仪式,乾隆在心中早已演练过无数遍。但对于即将要退居二线,将帝国的最高权柄拱手相让,他还是感觉惶恐不安——从古至今,没有哪一朝的皇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日子是过得舒心的。无论是高寿如宋高宗还是睿智如唐明皇,成了太上皇之后,他们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等待他们的是难以适应的冷清,而结局基本都是抑郁而终。
对于掌朝60年,每天早上起床必喝一碗冰糖炖燕窝,四时按节气服用滋补食材,极注重养生的乾隆来说,抑郁而终绝不是他所希望的退休生活。乾隆永葆长青的源泉,正是他紧握在手里数十年的权力。
▲乾隆戎装像,来源:故宫博物院。
于是,在大清国历史上唯一一场在世皇帝传位给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退位的乾隆明确表示,将那些因自己年事已高而无法胜任的琐事杂务、祭祀礼仪等通通交给嘉庆来完成,至于军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