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法属实简单,奈何倭人火器不行,战船又几乎都是矮趴趴,只能干瞪眼,根本无法破解。
因为明舰很高,而日本近百年下来,潜意识里已经培养出一套名为跳船攻击的战法,可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何用呢?爬上来就是三眼铳伺候,轻轻扣动扳机,亦或者奋力一砸,经过千辛万苦的倭寇就去见那什么日照大神了。
如此往复,几轮下来,千余名试图登船的日军,全部坠入大海,有些已命丧黄泉,有些随着时间推移,也命不久矣。
最终形成了一种类似乱炖的战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战团外围,拥有优势兵力的联军围着倭人穷追勐打,力求打开局面,让它们无力向西支援。
而内部,一群突入进来的倭军战舰,围着李舜臣、邓子龙所在舰队进行强攻,堪称不计伤亡,妄图抢在己方被重挫前将敌军指挥官斩首。
通过信息差、装备代差,联军一点点占据并扩大优势。
为何以绝对兵力优势,发起这般疯狂的进攻,却一点成效都没有?
铁炮打不动。
武士爬不上去,怎么办?
倭人自上而下都茫然。
唯有邓子龙知道,老将军觉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己没能上岸厮杀,结果却能在海上酣战,再过一把瘾!
此刻,他又一次成功打退围攻,并扭头一看:
一队缀在后面的大船非常隐蔽地靠近此地。
邓子龙当即大喜过望,催促李舜臣下命令,随后,舰队纷纷拔锚,全体撤下甲板。
不打了?
怎么回事?
倭军屡次遇到超乎固有认知的事物,脑子在短时间内有点懵,其实这哪里是不打,而是明军水师的杀手锏来了。
那些突然顶上来的大船上,士兵们个个身披重甲,手中握着一种奇怪物件,这是铜制大圆筒,筒前有口,后方设置推柄,陆离初见时,感觉它们很像原始版滋水枪。
在大明,它们有个官方称呼:
喷筒。
原理跟陆离的认知没有出入,就是喷东西出来,但却不是水,而是勐火油。
初见此物时,陆离不禁感慨明朝火器确实充满奇思妙想,显然已经有了现代武器的影子。
为什么会开倒车,在数百年后被各国入侵?问题值得思索。
勐火油柜,即,一个大铜柜子,里面安插着数根直筒,侧面为注油孔,后方则时推进活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