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地区已是最好下场。
事实上,不管是陆离,还是李舜臣,都下意识默认,打完顺天之战,便不会再有大规模战争了。
【征发浙陕湖川贵云缅南北兵通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余人,往来诸将及任事人三百七十余员,粮银五百八十三万二千余两,交易米豆银三百万两,实用本色米数十万斛,诸将赏银三千两,山东粮二十万斛。】
根据原历史的官方记载,简略来说,这场战争总耗费为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米近百万斛。
在经历张居正主持的考成法、一条鞭法及清丈田亩等一系列改革,大明财政问题得以舒缓,堪称中兴——
户部岁入四百三十五万两,收支相抵后,每年结余约八十五万两。
不过,期间得保证国家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亦或者,皇帝不大兴土木,搞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
也就是说,保证财政十年不亏,府库充实的情况下,才能支撑这场战争。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万历皇帝最喜欢的福王,婚礼耗费三十万两,营造府邸用去二十八万两。
此方世界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志怪因素,这一点确实没错,但大环境并未改变。
这场战争让本就有着内忧的大明,不断拿万历前期积累的财富,填进这个大窟窿里面,且明面上看不到好处——
绝大部分朝臣及所谓的清流,都认为此事和明朝无太大关系,故而态度异常消极。最初开战,也就万历皇帝和兵部尚书石星,两人是明确表态要抗日援朝。
当然了,石星还是没能坚持住,后期沦为主和派,两边都没能讨好,下狱论死。
钱粮不够。
靡师耗饷。
哪怕身处前线,陆离这个总兵依旧能够或多或少听到此等论调。
再一个原因则是,万历一朝爆发了一系列,如争国本的政治事件,万历皇帝和整个外廷形成对立。
不管对错,不问利弊,只要皇帝支持和主导的事情,外廷和清流舆论就必须反对。
至于究竟如何,谁关心?
大明将士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抛头颅洒热血,客死他乡,后方却为了反对而反对,否定他们的功绩。
在前线,各大派系互相算计,抢功夺权、诬告成风。
而倭人愿意主动退让,安有不答应的道理?
虽不知杨镐、邢玠如何作想,但陆离能够猜到,他们想要体面收场,给朝廷一个台阶下,让皇帝高高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