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人能够起家靠的就是海外冒险。
当这样在海外大发横财的故事多了以后,自然也会引发下一代对财富神话的无限遐想,进而效仿他们的父辈赌上全部身家去博个大的。
而俄国呢,俄国商人从财富神话中总结出的经验与英国商人不一样。
在俄国,通往财富之路不在于冒险,而在于千万别和政府对抗,而是要与其合作。
与之相伴的另一个信条是:在竞争者为了政治权力而相互争斗之时,静观其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你能责怪他们保守吗?
当然不能。
因为他们显然是对的。
如果沙皇想要拥有一群具有英国特点的俄国商人,那他也必须接受这群俄国商人具有英国商人的臭毛病。
光想着好处,却不想着坏处,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呢?
当你既想在保王党那边要个里子,又想在自由派那边要个面子,那你最好祈祷自己能像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一样,有吃颗枪子儿还不死的本事。
不过,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在商业和文化上,俄国对英国长期以来却抱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期,1697年3月,力图开启西方化改革的彼得大帝亲自组织起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前往欧洲进行访问。
对于该使团的主要目的,官方说法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同盟,但实际上,彼得大帝是要去亲自考察“他本人及其祖辈都未曾见过的欧洲政治生活,并且按照欧洲国家的模式建立俄国政治军事制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彼得大帝以随团军士的身份随同使团出访。
1698年初,彼得大帝抵达伦敦,并在不列颠停留了长达4个月之久。
在此期间,他不仅走访了英国各地,还参观了军工厂、手工工场、学校、博物馆、海军基地,并在威斯敏斯特宫旁听了议会辩论,深入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
在离开伦敦后,彼得大帝还特意访问了朴茨茅斯等重要港口,并对将英国造船业引入俄国显示了浓厚的兴趣。
而当他结束此行后,长期寡居内陆的莫斯科大公国突然萌发了对海洋和港口的兴趣。
两年后,为了获得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彼得大帝对瑞典宣战,从而拉开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序幕。
而在此后的1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