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并不相信王浩说的理论,但也不会接插手到研究中,而他们认可的是王浩的研究很新颖。
新颖,是值得肯定的点。
国内的学术是缺乏创新性的,这是学术环境造就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有个问题就是,一些年轻学者从事科研的自由度不高。
直白来说,“年轻学者,并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邓肯-霍尔丹和同事一起做的研究,放在国内就不可能拿到经费,他做申请根本也不可能审批通过。
他们的研究被同行认为是‘疯了’,做项目报告申请经费时,评审专家也会有同样的看法,项目自然就不会得到审批。
这些离经叛道的研究,想要申请经费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年轻人才会有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想法才会是新的研究,可年轻人却是最难拿到经费的,他们必须要申请符合常理的研究。
这就是学术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现在王浩的研究,听起来就非常的离经叛道,他竟然以自己的理论,再结合一项‘非常离经叛道’的内容,去投入大量经费做实验?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都可能会被扣上一顶胡乱使用经费的帽子,研究也就很难继续下去。
但是,王浩不一样。
他早已度过了‘年轻’阶段,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大佬之一。
哪怕是做再离经叛道的研究,也能够申请到相应的经费,条条框框已经限制不了他了。
……
实验,正式开始。
实验开始前,还是进行理论会议,但理论会议和之前不同。
王浩并没有要求所有人去论证怎么样提升交流重力的强度,而是让其他人一起研究新颖的超导材料布局,从各种超导材料的布局出发,来做统一的数据分析,研究超大材料布局和交流重力强度之间的关系。
一次实验会议,就决定了之后的七次实验内容。
“我们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这七次实验。”
“大家都努力一下。”
“我们更加精细的数据,尤其是在交流重力场的强度上。”
两个星期进行七次实验,绝对是高强度了,因为交流重力实验的准备和后续数据汇总,都是很需要时间的。
每个人都打起了精神。
第二天就进行了一次试验,最终的交流重力场强度是5.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