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电刀,一刀一刀的分离着胸腺瘤与周围的脂肪组织。只见他由下而上仔细分离。
“好厉害的分离手法,好稳的刀。”
周灿暗自羡慕,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把分离术、切开术练到这个水平,那就厉害了。
除了手法高明,刀稳,胡侃主任的专注力也是同样恐怖。
下刀如有神,每一刀分离多少,深度、宽度,乃至速度,以及对周围血管、神经的避让,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便是达芬奇机器人,恐怕都没有这么高的精准度。
虽然很多医生对机器人手术充满敬畏,生产厂商也是拼命鼓吹,但是真实的手术效果如何,还有待商榷。
厂商吹捧机器人手术是三维成像,可以将视野放大6~10倍,机械臂操作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旋转540,像个孙悟空一样钻进腹腔、胸腔,把该切的都切掉。
但是事实上,它除了费用高昂,还存在着缺乏触觉反馈,以及多种意外发生的风险。
它与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相比,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
机器人手术,也许永远无法取代外科医生。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远称不上完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人的思维与感情结合,让手术充满温度,应对瞬息万变的各种手术场面,都能迅速的灵活调整。
还有就是触觉反馈。
人类的皮肤与神经系统组成了一套极为复杂而且敏锐的触觉系统。
高明的外科医生,切到不同的组织,得到的手感反馈是不一样的。发现异常,立刻就能察觉到。
机器人就是冰冷的机器与程序设定,尽管也有人工遥控,但是它把不该切的给切到了,遥控者根本没办法第一时间感知到。
看似精准度极高,灵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机器人手术一直不被患者接受,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费用贵的问题。
胡侃主任的动作稳而慢,他做手术很专心,周灿看得也很专心。
学习他的稳刀风格,汲取其中的优点。
然后融入自己的快刀之中。
周灿这人喜欢思考,喜欢不停的琢磨。有些优点会与他的快刀风格对立,该如何融入,这需要努力去思考,并且在反复实践中一点点融入。
“嗤!”
很轻微的异响从患者的胸腔内传出。
这绝不是高频电刀的声音,也不是切割身体组织时该有的声音。
周灿的心头一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