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前辈与他反目成仇,决裂者何止司马光一个?
欧阳修早先带他入官场,分外欣赏,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当他走上这条道路时,很多人谩骂他,天下苍生必为他所害此等诛心之言不胜枚举。
欧阳修也来找他。
“汝之变法过于激进,须知的急而成之,则为大害!!这个道理难道你会不知么?!”
王安石怎么会不知?
“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他怎会不知?
可是,他闭了闭眼,却仍然是赶走了欧阳修。
“我意已决,不必再劝!若要阻碍我,尽去吧。”
欧阳修怒而拂袖离去。
王安石站在窗边,遥遥的看着北方天际,神色僵冷。
他怕没有时间。
曾巩早年也是王安石的朋友,甚至是他将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带他踏入仕途。
因变法事宜,也与他争吵了一番,从此彻底疏远,几乎不再往来。
苏轼最开始持中立态度,但当王安石新法推行下去,也提出了批判。
【“农田水利法扰民”】
因此他尽管没明确表态,也被归为了反对王安石的党羽。
但苏轼当时的本意确认只是实话实说,就事论事罢了。
至于程颐程颢,这二位是理学奠基人,是儒家的卫道士,纯粹是看不惯王安石这幅儒法并修的法家嘴脸,骂他‘重利轻义’。
或是有意,或是无意,王安石到底走上了一条孤家寡人的不归路。
亲友俱散,独行殉道。
……
……
王安石一意孤行的往前走,已然闭目塞听,看不见脚下的路。
途中,他明面上的‘伙伴’背叛了他,把他拉下高台,自己站了上去。
王安石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施行,竟然选择了不肯再争,只请求对方要保证变法不出问题。
【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王安石总是很焦虑的关注新法推行进度,然而神宗不受其扰,渐渐厌倦了他,也常避而不见。
宋神宗仍然是认可新法,但却意识到下面官员们阴奉阳违的可怕,于是选择先推动官制改革。
这个阶段史称元丰改制。
但很可惜的是,改制没推行多久,边疆再乱,西夏大举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