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大量武举候缺待职,往往旧科还未推尽,新科已开始,万历八年到天启五年,共开武科16次,
臣这段时间清查了吏部过往,武举候缺待职者已经高达五百余人,仅万历八年执籍待推者就达一百八十余人,
其二、按要求武科之人必须要在北京待命,以候补的那点俸禄,在北京城的负担很严重,根本就无法正常生活,
其三、武科本为取将,但现在是只选不用,武科就失去了设立的意义,
武科谒选者往待推一二十年,这会极大的打击欲走武科路线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每次武科参加人数都是一次不如一次,臣怕长次以往,以后就没有人参加武科了,臣恳请陛下三思,缓后几年再开。”
群臣听完纷纷点头,每一点都切中要害。
“陛下,臣认同周大人的说法,军队中真正值得炫耀的出身,是行伍而不是科考。
军伍中人看不起武科,即便是武状元,授职为副总兵衔,依旧会被看不起,更何况三甲的,臣恳请陛下三思!”
崇祯面色沉静,军伍看不起武科这事他太清楚不过了。
前辽东经略熊廷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为了证实自己的才能、洗刷武举的名声,弃武从文,又中万历丁酉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登进士。
素有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的美誉。
熊廷弼这种名将如此,更何况其武举出身的人了。
武科不被重视,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代雄主李世民看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感慨,说明科举制度的笼络作用,而不是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选拔作用。
李世民况且如此,更别提其他帝王了。
武举不承担集权和笼络作用,只希望它发挥选拔人才作用。
但制度内涵和外在效用又没有设计好,就变成了猪尾巴——没它不好看,有它不压秤。
“陛下,武科选出来的人都是书本上的,却没有任何带兵的经验,依臣看有些中看不中用。”
成国公朱纯臣站出来说了一句,言语满是不屑。
54744397
昆吾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六一书屋】 www.6186618.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6186618.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