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只是以前接触织机的人,没人会整天琢磨着改进技术,点灯熬油,母亲纺了让女儿纺,织机不停歇,织出来的纱却不够多——纺织是这样,其他行业同样如此,大魏有许多聪明的工匠,但工匠们缺少主动性,因为他们做出再大的成就被征用,运气好的话有点银子奖赏,运气坏,技术的革新让人起了贪念,工匠连命都没有了。
朝廷不保护,不鼓励,没人会去革新技术。
孟怀谨看了好几遍,只恨程卿信件篇幅太短,不能多写点内容。
他知道程卿既如此说了,就不仅是改良织机,肯定还有别的想法,现在不说出来,是觉得现在的大魏还无法去施行,他看了会更着急上火。
现在孟怀谨已经挺着急上火了。
盼着西北的局势快点稳定,早日将程卿调任回京,有什么想法,两人可以当面讨论,比写信快多了。
……
程卿在给孟怀谨的信里提到的纺织机,就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织机”。
程卿也是没办法。
一开始她都没想到这事儿,何婉接下了萧云庭的订单,想了代加工的法子,弥补了织坊女工人手不足。只要能提供足够的原料,整个秦安县大量家境普通、贫寒的女子,都是织坊储备的临时雇佣工。
尽管临时雇佣工们手艺参差不齐,让何婉在监管时废了不少心,最大的问题却不是这群临时女工,而是原料供应。
钩织袜子、手套的羊毛线供应不上!
不管是棉线、麻线还是羊毛线的前身都是“纱”,动物毛发和植物纤维经过处理后,反复加捻,纺成了极细的“纱”,再由纱合股成线,纺纱的速度跟不上,女工们钩织的越快,羊毛线的供应越是紧张。
这件事让何婉焦头烂额,程卿想到了“珍妮纺织机”,别看这个小小的织机,它可是写进了近代历史书里的,被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一代珍妮纺织机问世后,立刻将纺棉纱的功效提高了八倍……这正是何婉迫切需要的神器。
程卿现在要跳出去说地球是圆的,“天圆地方”是错的,什么“六元及第”都没用,别人会觉得她疯了!
但她在偏僻的西北县城,对小小的纺织机下手,谁能管她?
别人顶多觉得程卿有些不务正业。
程卿找来了工匠,找来了一架织机,先把一架织机拆得七零八碎再复原,基本就弄清了时下的织机原理。
再与工匠一起改进,她负责提出要求,阐述原理,工匠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