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也好,研究人员都相对容易明确关键调控单元,缩短了关键基因的挖掘周期。
天才的灵光乍现,埋头苦干的学者的呕心沥血,在金手指的光环之下,都如烟尘一般缥缈。嘉谷实验室就这么一步接一步的,正确步骤多于试错步骤的做了出来,首先实现了大豆的“绿色革命”。
当然,在潘德尔等外国育种学家看来,这就是嘉谷的研究水平高超。
“看产量吧。”
“对,看产量最直接了。”
“产量最让我兴奋了。”
被金手指光环碾压的国际大豆专家们,打哈哈的看向前方收割的豆田。
“……实收面积一百亩,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亩产443.5公斤……”很快,急不可耐的国际代表团,迎来了实测数据。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代表团还是一连说了好几个“不可思议”。
中方人员自然是欢欣鼓舞,其他人……五味陈杂。
当然,“嘉豆13号”在黑省推广种植的面积够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代表团辗转多地,进行实收实测。
“实收面积二十亩,亩产415公斤……”
“亩产398.9公斤……”
后者,是在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农场测得。
但这比第一个测出的最高产量还要令人震惊。
因为,最高产纪录是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也不具备普遍性意义的。
参照国际其他国家的大豆试验,在上个世纪,岛国有亩产300多公斤的记录;意大利有亩产400公斤的记录;美国密苏里州更是创造了至今世界无法打破的大豆高产神话记录——每亩千斤!
但这些记录,都是建立在不计成本的田间管理,特殊光热条件和专水专肥基础上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各方面因素都做到了绝佳的水平。
而中国人的“嘉豆13号”,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块,到生产水平较差的地块,基本可以确定了实现了亩产400公斤属常态的大面积产量目标。
如果说,美国的大豆育种学家还是心情纠结,巴西和阿根廷的代表团专家,已经果断跪舔了。
一瞬间,陈建章身边已经围满了人,都希望能将此品种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巴西和阿根廷试种。
潘德尔被挤到外围,酸溜溜地想道:哪怕是为迎合中国市场,你们就不能矜持点吗?
他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大豆产业历史的时刻,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