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温度对该物质本身的影响微乎其微。它处于液体状态时,亦无法被煮沸、蒸发,固体状态下也无法升华;温度只能改变它在溶剂里的存在形态。
大部分油性溶剂的亲和性,比水性溶剂好些。最终,研究员们找到了相对合适的水油配比,将其稀释成可以较大规模投入实验的试剂。实际上,也没有太多。
这样的试剂,在前期的实验中,被滴在各种金属、合金,甚至玻璃和赛璐珞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不论是试剂自身,还是接触它的物质。也许是量太少了。但不论如何,这类东西不与试剂发生反应,甚至可以成为它的容器。
然而,试剂会对木制品发生反应。
说是反应,只是一瞬的异常罢了。只因失误滴落在木质的桌面……原本早已死去的多年的、遭到切割与重组的“物品”,却绽放了新的嫩芽——蓝色的。只是一点点细小的叶片,在研究员们短暂的惊愕中转瞬即逝。
于是他们将活着的植物投入实验。
藻、地衣、苔藓、蕨类,还有种子植物,都参与了。将试剂滴入装满藻类的水缸中,一阵耀眼的蓝光闪过。之后,每一粒藻类都散发着微弱的、柔和的光芒,忽明忽暗。
投入死去的藻缸中也有类似的反应,但闪烁发生后,不会有微光持续。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地衣、苔藓与蕨类植物上。但之后的“微光”持续时间会极大程度地缩短。实验结论,是微光持续时间与试剂的用量有关。当然,研究员们也做了如下猜想:
即使是同等体积和质量的情况下,越高级的生物,对维持“微光状态”时所消耗的试剂越大。当然,这个结论目前局限于植物界。
这部分牛皮纸袋的资料,到这里就结束了。新的项目周期开始,在那样的牛皮纸袋上,盖有机密的印章。这是上一份不曾有的。
虽然在一个纸袋中,但可以看出,三个课题在同一时间开始。
分别是试剂对细菌、真菌的影响,还有对植物的幼苗或种子的实验。这些应该只是一些研究报告,里面提及的论文的部分,似乎不在女文员提供给她的资料中。无妨,梧惠觉得自己也看不懂那些。光是这叠东西就够头疼了。
细菌和真菌,似乎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因为这类生物的下属分类相当庞大。但报告中也提及,受制于菌种资源和设备限制,他们很难扩大试验。大概是在这里加大投入的性价比不是很高,另一部分相对于植物种子的研究则有更多笔墨。
就连这里的研究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